“我连最后一眼都没捞着看!”那君84岁老母失去儿子后,嘱托孙子:好好跟你爸学!
大家都说你是抗疫英雄,牺牲得伟大,可是我失去的是弟弟,是亲人啊。
记者拿到了一份统计非常仔细的名单,长长的名单里记录着那君夫妇每一次捐款金额和捐款事项。经统计,自2015年9月至2020年12月的5年时间里,夫妻俩捐款48次,共计24104元。
第一次的捐款记录是2015年9月3日,那君参加微爱义工站组织的关爱残障人士爱心活动,他们捐款500元,购买米、面、油等送到大孤山社区。
最后一次捐款记录是2020年12月7日,为队友重病父亲捐款,这一次他们捐款200元。
记者统计发现,那君夫妇的捐款主要用于助老、助残、助学、救急和抗击疫情等方面,少则50元、100元,多则500元、1000元。其中几笔大额捐款都是用于帮助患白血病的儿童。其中,2015年12月15日,为患病白血病少年小昊捐款1000元,2018年10月16日,为患儿小佳捐款800元。
记者还发现,捐款名单中有多笔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相关,2020年3月1日,夫妻俩为抗疫捐款1500元,2020年3月25日购买消杀用品,那君个人捐助团队一台价值1700元的“消杀炮”,2020年7月30日,为购买防疫物品捐款200元。
“我把弟弟家情况告诉你,他家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吃得上饭,但并不富裕。”对于弟弟的家庭情况,那君的姐姐那琦很坦诚地跟记者透了底儿。
那琦说,那君在1997年前后就从大连磁带厂下岗了,双方父母和自己有时候给那君一家贴补一些,后来那君做过草坪绿化,弟妹朱波做过售货员,退休后就是3000元的退休金,平时两口子很省吃俭用,日子过得很仔细,就是舍得给老母亲买好东西吃。
“我弟自己吃苦,孝敬老娘,晚上回来自己吃方便面,我心里难受……”1月13日,那琦回家看望老母亲时,听完母亲诉说弟弟白天做完消杀回来吃饭的情形,她难过地再次落泪。
那君的住房是2003年的房子,89平方米,一家三口住在一起,儿子那嘉文在一家私企工作,工资也不是很高。对于父母做公益、捐款的事情,那嘉文一直都是支持的,他以爸爸妈妈为荣。
“我和那君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心很软,都很善良,看不得别人家遇到难事儿,特别是看到孩子患病,像白血病患儿得花很多钱,碰到这样的事儿,我们就商量着多捐点,有时候,他通过微爱团队捐一份,我也跟着再捐一份。”那君妻子朱波说。
短短几天,
全国网友认识了这位大连人!
↑点击图片可看详情↑
当晚,本报官方微博、官方抖音等平台也一同发布,全国各地媒体纷纷跟进转发。截至1月12日中午,在新浪微博上,与之相关的两个话题词的阅读量累计超过1.5亿。
1月11日,记者深入采访得知,在2020年1月、7月、12月,那君参加了金普新区慈善总会微爱义工总站发起的三轮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队友们追忆那君的往事,化悲痛为动力继续前行。
↑点击图片可看详情↑
本报报纸头版连续三天刊发了他的事迹
11日
12日
13日
大连一年经历了三次疫情
他没有一次缺席
“为这个城市做一点贡献
才不枉做一名大连人”
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
大连、辽宁、全中国……
致敬、缅怀、一路走好……
各大媒体把头条留给他
全国人民把真情传给他
1月11日10时46分,人民日报官方微信转发本报报道,阅读量很快突破10万+,14.3万名网友为抗疫英雄点赞、留言。
网友“碱渣山靓仔”留言说:
“虽然不认识您,但是我也要说一声,君哥一路走好!
也请防疫一线的同志们,保重身体!”
这条留言也引来2.1万多网友的点赞。
人民日报
谢谢您的默默付出
一路走好
也请所有奋战在抗疫一线的人员
一定保重身体
等你们平安归来
1月11日12时38分,央视新闻官方微信转发本报报道。
网友们表达哀思的同时,也提醒广大一线防疫人员保重身体。
网友“许君以昌”留言道:
“致敬我们的‘钢铁战士’!
替我们负重前行的勇士,请你们保护好自己。”
央视新闻
没有从天而降的超人
只有替我们负重前行的勇士
新华社
没有从天而降的超人
只有替我们负重前行的勇士
那君
一路走好!
他的朋友圈
停在“消杀继续”
新华网
生命有终
意义无限
中国之声
每一次都是
不叫苦不叫累
辽宁日报
泪目!
他最后的朋友圈:
消杀继续
辽宁电视台
南方都市报
妻子每次劝他多休息
他却说要和队友们一起
为这个城市做点儿什么
广州日报
那君
谢谢你的默默付出
一路走好
伟大来自平凡
那君就是一个平凡的人
半岛晨报、39度视频记者来庆新
编辑:刘晓霞 校对:宋洋
责任主编:于凌波 值班编委:王健
微爱虽小,点滴成河!那君,一路走好